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工作方针,将廉政风险防控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拓展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工作领域。通过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学校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深入推进学校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建设。
二、工作目标
立足规范岗位管理、单位管理、学校管理,针对权力运行中的风险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分析查找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简称“五类风险”) ,制定相应的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防控措施。通过梳理职责、完善工作流程、查找风险、健全措施、检查考核、调整修正等环节,对可能发生的管理风险与腐败问题进行有效防控,着力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措施有力、制度管用、预警及时的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三、范围对象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实施范围为学校和校内各单位及从事管理工作的所有岗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涉及人、财、物、招生、采购、基建、后勤管理等重要领域和重点岗位。
四、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工作阶段(2012年7月底前完成)
1、建立健全学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机构。成立学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单位成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小组,明确责任领导和工作责任人(联络员),并将工作小组名单和联络员名单报学校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办公室(纪检监察办公室)。
2、召开处级以上干部的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动员部署大会。认真学习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基本知识,深刻领会中纪委《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强化领导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廉政风险意识,提高领导干部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认识,明确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步骤。
3、各单位召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动员部署会。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和有关法规,学习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基本知识。
(二)排查廉政风险阶段(2012年7月至9月)
各单位要认真厘清本单位工作职责和岗位职责,梳理工作流程,把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每个工作人员,按照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查找“五类风险”。查找过程中要将各类风险进行细化,防止排查内容笼统空洞,做到无重大遗漏。要突出重点,着重查找涉及人、财、物等管理事项的廉政风险。
1、分层排查廉政风险点
(1)查找岗位风险(7-9月)。按照全员参与的要求,组织领导干部和相关管理人员对照履行职责、执行制度情况,通过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等多种方式,认真分析并查找出个人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岗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中“岗位职责”栏目和“主要风险点”栏目(参见附件2),经本单位负责人审核,报单位工作小组备案;各学院部处负责人的报表经主管校领导审核,报学校领导小组备案。
(2)查找单位风险(7-9月)。在查找岗位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人、财、物管理等重要岗位,组织各单位对照职责定位情况,分别查找出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廉政风险,并认真细化、分析风险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单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参见附件3-部门、附件4-学院)中“单位业务工作职责”栏目和“主要风险点”栏目,经主管校领导审核后,报送学校领导小组备案。
(3)查找学校风险(7-9月)。学校党委行政围绕“三重一大”事项,重点查找涉及人、财、物、招生、采购、基建、后勤等方面容易产生不廉洁行为的风险内容及表现形式。
2、评定风险等级
(1)岗位风险评定(9月)。岗位人员根据个人岗位职责,按“高、中、低、无”四个档次,结合岗位实际初步判定风险等级,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岗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参见附件2)中“风险等级”栏目,报单位工作小组审核。
(2)单位风险评定(9月)。各单位根据单位业务工作职责及廉政风险的表现形式,按“高、中、低、无”四个档次,结合典型案例和单位实际初步判定风险等级,作出综合评定,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单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参见附件3-部门、附件4-学院)中“风险等级”栏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
学校领导小组综合学校情况对各单位的风险级别进行综合评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9月)
(三)制定防控措施阶段(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
1、制定岗位风险防控措施。主要由岗位人员提出防控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单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参见附件2)中“防控措施”栏目,报所在单位。
2、制定单位风险防控措施。由各单位围绕各项职责的业务流程的关键环节,研究制定具体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单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参见附件3-部门、附件4-学院)中“防控措施”栏目,报学校领导小组审核后,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
3、制定学校风险防控措施。针对本校层面的风险,由学校领导小组研究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防控风险任务要求和工作标准。
(四)检查考核阶段(2012年12月)
1、为确保廉政风险防控措施产生实效,学校根据需要适时组织纪委委员、党代表、各民主党派和教职员工代表组成检查组,深入各单位进行检查或抽查,督促各单位对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贯彻落实。
2、根据廉政风险内容和等级,对其防控责任实行分级管理、分类负责的机制。高风险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在分管校领导直接督促的基础上,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予以不定期抽查;中等风险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在单位领导直接督促的基础上,由分管校领导予以不定期检查;低风险的单位和领导干部,由单位领导直接管理和负责。
3、学校领导小组对各单位完成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和考核。考核工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等结合开展,考核结果用于干部提拔、评优评奖。
(五)完善操作规程阶段(2013年1 月)
根据考核结果,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工作程序,结合形势发展、职能转变和预防腐败的新要求,及时调整风险点和风险防控措施。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责任明确
学校各级党政班子要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要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其工作机制为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校领导具体抓,纪检监察综合协调,部门学院各负其责,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负责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按时、按质完成各阶段任务。
(二)统筹安排、注重实效
各单位要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作为推动本单位规范管理,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手段,与搞好业务工作统筹安排,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要通过扎实抓好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发现管理上的漏洞与薄弱环节,纠正问题,调整方法,完善措施,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注重宣传、加强沟通
学校校报、校园网、校电视台等媒体及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大力宣传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氛围,各单位要通力合作,加强沟通,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廉政风险防范体系。
附件:
1.关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若干说明
2.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岗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岗位样表)
3. 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单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部门样表)
4. 西南财经大学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单位廉政风险识别、防控表(学院样表)
附件1
关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若干说明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概念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预防腐败”的工作理念和风险管理理论、质量管理方法应用于反腐倡廉管理事项的工作岗位和重点工作环节可能发生腐败的廉政风险点,科学评定廉政风险等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监控对策,切实预防腐败行为发生。廉政风险具体可分为思想道德风险、岗位职责风险、工作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五种类型(以下简称“五类风险”)。廉政风险管理具体可分为“查找及评定风险等级”、“制定并实施防范措施”、“检查及考核防范效果”、“完善并形成操作规程”四个循环渐进的管理环节(简称“四个环节”)。
(二)“五类风险”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思想道德风险:指因私欲、私利等自身思想道德偏误或因亲情请托等情节,可能造成个人行为规范或职业操守发生偏移、管理行为失控,或授意他人违反职业操守,导致管理行为结果不公正、不公平,管理对象利益受损或不当得益,构成“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
岗位职责风险:指由于岗位职责的特殊性及存在思想道德、工作流程、外部环境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实际风险,可能造成在岗人员不正确履行职责或不作为,构成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
业务流程风险:是指因工作流程设计不完善、缺乏相互制约或执行不力,可能造成在岗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导致失职渎职、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
制度机制风险:指由于缺乏工作制度的明确覆盖,工作程序的明确规定,工作时限、标准、质量的明确约定,个人自由裁量空间较大,缺乏有效制衡和监督制约,可能造成行使权力失控,管理行为失范,构成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
外部环境风险:指为了达到行政结果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目的,行政管理对象可能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利益诱惑或施加其他非正常影响,导致管理人员行为失范,构成失职渎职或“权钱交易”等严重后果的廉政风险。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加强制度机制约束和制衡来化解、转移和降低风险,同时依靠制度机制的优化达到防止主观偏差和客观环境侵扰的效果。
思想道德偏误是导致“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主观诱因,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客观诱因,制度机制缺陷是导致“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必要条件。
二、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干部素质和管理水平等重要工作的组成部分。认真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一是有利于更好地履行职责,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是有利于强化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效;三是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把预防腐败的工作落到实处;四是有利于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三、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特点
注重预防。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在明确和充分评估廉政风险种类和级别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建立预警和防范机制,做到弥补漏洞,降低风险,防患于未然,把保护干部和注重预防的工作落到实处。
突出重点。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查找评定廉政风险和制定防范措施,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审批及使用、重要人事任免等重点工作岗位和关键环节纳入重点监控管理范畴。
过程管理。加强对管理事项从经办开端到完结全过程的管理,通过预防措施,及时发现潜在的廉政风险和管理的薄弱环节,纠正问题,循环反复,达到规范行政和管理行为的目的。
自我完善。从自己最熟悉的日常工作环节入手,发现最易伤害自己的廉政风险,选择确定最适用的防范措施,达到确保自己不出现“以岗谋私”、“以权谋私”等腐败问题的效果。